当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视、文学等作品进行颠覆性改编的“AI魔改”现象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虽展现出技术创意,但也暴露出侵犯知识产权、扭曲文化经典、污染网络生态等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加强治理。
AI“魔改”乱象频发,其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技术门槛低而收益高,普通用户仅需支付几十至两百元会员费用,即可通过AI工具快速生成视频,部分“魔改”视频流量惊人,诱使大量创作者违规操作;二是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偏好猎奇内容,变相鼓励“魔改”行为以获取流量,甚至将侵权包装为“创业风口”;三是公众版权意识普遍不足,多数创作者未能区分“合理使用”与“恶意篡改”,忽视原作者改编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
在法律层面,大量“魔改”内容超出《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范围,涉嫌侵犯原作版权。在文化层面,经典作品承载民族共同记忆与价值内涵,肆意“魔改”,严重误导青少年认知,侵蚀传统文化根基。在社会层面,部分“魔改”内容虚假低俗,甚至被用于诈骗引流,严重扰乱网络秩序。为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建议由网信、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牵头,尽快出台AI生成内容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合理二创”与“侵权魔改”的法律界限,建立“AI生成内容”显著标识制度,并加大对重复侵权、恶意牟利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压实平台责任。督促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违规“魔改”内容曝光,建立快速投诉处理通道,严格审核经典改编内容,并对AI特效工具建立内容审核准入机制。
三、推动社会共治。加强版权普法宣传,不断提升公众维护版权权益的意识;引导科技企业开发正版素材库与合规创作工具,从源头降低侵权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