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等媒体曝光了一批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假农技专家”,他们以“农业大学教授”“农科所专家”等虚假身份包装人设,通过编造“食盐除草”“啤酒增产”等伪科学“妙招”吸引流量,最终兜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致使多地农民蒙受重大经济损失。此类骗局呈现机构化、规模化运作特征,严重侵害农民权益、破坏农业生产秩序、透支社会信任基础。农业安全无小事,农民利益不容损害。为了不让假专家利用短视频平台将黑手伸向农业领域,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相关各方应切实担起责任。为此建议:
一是部门联动执法,斩断诈骗产业链条。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联合网信、市场监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开展联动执法,对农业领域诈骗乱象进行严肃整治,严肃处理违规企业和团队,查封非法生产不合格农资产品窝点,召回违规添加激素、虚标专利的农资产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形成有效震慑。
二是强化平台监管,肃清网络不良风气。农业农村、网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要求涉农创作者实施实名认证和农业相关资历认证审验,把平台入驻资质关口。相关部门要督促网络平台建立农资商品准入机制,对农资产品实行产品数据登记、验真、溯源,对不合格农资产品严禁上架销售。同时,督促网络平台升级算法监测模式,将“绝对增产”“三天见效”“农资店不敢说”等欺诈话术纳入敏感词库,对涉农账号的异常带货行为加强人工复核,确保涉农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农民识骗能力。农业农村部门要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乱象,邀请农机专家教授,制作农业领域科普视频,开展田间地头助农活动,为农民种养殖提供高“含金量”的技术服务。农业农村部门要联合宣传、公安等部门,加大农业知识科普、防诈骗技巧宣传,设立“农资真假鉴别点”,提升农民识骗能力,防止上当受骗,助力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