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雍州历史文化 助推凤翔经济发展
发布:2012-04-25 来源:凤翔县政协网站  作者:  浏览量:330 

弘扬雍州历史文化 助推凤翔经济发展

 

县政协主席鲁立大会发言

 

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在这万木峥嵘,鸟语花香的美好时节,第七届九州文化论坛今天在古梁州汉中市汉台区隆重开幕。在此,我谨代表凤翔县政协向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

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九州文化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九州文化论坛对于我们传承九州文化、弘扬九州文明、促进九州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凤翔是一个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地方。凤翔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古称雍州,因“凤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现辖12镇,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凤翔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就有氏族公社分布,夏代为九州之一雍州之域,商代谓之周国,西周为王畿地,春秋战国时为秦国都。秦统一中国后的各个朝代,均为州、郡、府、路之治所。陇海铁路开通前,一直是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从而使凤翔成为:先秦文化的发祥地。凤翔奠定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崛起。秦统一中国前在凤翔建都长达294年,历19位公,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飞跃。秦始皇登基时,加冕仪式在凤翔举行。凤翔是秦人老家,全球秦人省亲祭祖的圣地。秦宗庙在雍,秦公陵园很多,目前查勘清楚的就有14座、面积近20平方公里。其中最著名的是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的秦公一号大墓。华夏文化重要源头之一秦文化在凤翔初步形成,“开放务实、创新拼搏”的秦人精神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民间文化的荟萃地。凤翔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彩绘泥塑、木版年画、皮影刺绣等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泥塑,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具有古汉陶、石雕之简、艳、神、美的艺术特点,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美誉,被联合国世界儿童组织誉为“给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四次登上中国邮票和邮政明信片。始于宋代的木版年画既体现了西北地区民风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揉进了秦腔等表演艺术身段造型鲜活灵动的长处,是我国民间风俗特别是西北地区民间风俗的画卷,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2006年,和泥塑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苏轼文化的起源地。凤翔在古代关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地位,使凤翔成为达官贵族、文人雅士的常来之地和各地文化的聚集交融之地。汉武帝刘彻,三国曹植,唐柳宗元、杜甫、王维、韩愈,宋苏轼、司马光等在凤翔都有名作传世。其中最有名的是宋朝苏轼和他修建的东湖。公元1062年苏轼从政伊始,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倡导扩建古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修筑君子亭、宛在亭、喜雨亭等宋代风貌的亭台楼榭。因古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数步远,遂改名东湖延续至今。现在东湖总面积14万平方米,集亭、台、楼、阁、轩、榭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被誉为北方园林的典范,与杭州西湖并称“姊妹湖”。同时,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撰写诗文180多篇,《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等千古传唱,为凤翔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佛教文化的朝拜地。佛教隋代传入凤翔,唐时鼎盛。目前最有名的是位于县城西部的灵山,古名九顶莲花山,以秦穆公狩猎于此见灵鹫鸟而始名,简称灵山。古时松柏参天、奇花异木、灵禽怪鸟遍于山野。如今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净慧寺居灵山之颠,寺内铁佛、大锅、卧佛、老母亭与寺外梅子岭、舍身崖、看柏树、牛犊泉并称灵山八景,赋予了灵山祈福、纳祥、招财、避邪的神秘色彩,吸引着方圆200公里的信众参禅拜佛。

凤翔是一个传承发扬,魅力迷人的地方。传承中发扬,发扬中创新,创新中前进,是凤翔人几千年来不懈的追求。近年来,围绕打造魅力凤翔的奋斗目标,我县立足实际,将传承发扬优秀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文化资源转化,全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高点定位,科学规划。按照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名县的要求,坚持“突出特色、超前规划、合理布局、便于操作”的原则,邀请中国旅游设计院等,高标准、高规格编制了《凤翔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雍城遗址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凤翔东湖景区总体规划和南大门建设详规》等一系列规划,提出了构建以雍城遗址公园、先秦陵园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先秦古都游,以六营民俗产业园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游,以东湖为代表的风景名胜游,以灵山为代表的佛教观光游等七大旅游体系,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项目支撑,强基固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上档升级的战略性举措,强力推进。投资3600万元,完善了先秦陵园博物馆基础设施,修建仿秦式门楼5间、椁室陈列馆400平方米,加固1号大墓墓室南坡2400平方米;建成占地140亩的城墙遗址公园和笙箫园。投资2635万元,实施了东湖湖底清淤、古建筑抢救性维修保护、苏轼文化广场建设和西大门建设等九大工程。投资800万元实施六营民俗艺博园二期工程,完成了周家门前、豆腐村和大海子民俗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60万元,实施了灵山景区“两路一绿一牌坊”、东坡绿化和山门广场建设等工程。通过一大批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我县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推介,提升品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前提,宣传推介是关键。按照打响先秦、民俗、苏轼和佛教四个文化品牌的思路,制作“印象凤翔”宣传册和“凤翔印象”手提袋20000余个;参加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西安·国内旅游商品交易会;在中央电视台九套节目和西安电视台等大型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创建凤翔旅游网,详细介绍凤翔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深入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2011年,我县接待游客1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亿元。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旅游产业的强力带动下,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96元。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双拥模范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凤翔,山清水秀,地大物美。

凤翔是一个与时俱进,大有可为的地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加快旅游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将以时不待我、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突破、促发展。彰显先秦文化,再现雍城。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围绕彰显先秦文化,积极争取总投资17亿元、建设总面积9平方公里的雍城遗址保护工程早日启动,复原古雍城,建设国人墓葬区、城址区和秦公陵园区,打造“中国统一之根”的品牌。展现民俗文化,包装六营。立足建设“中国泥塑之都”,投资2.6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西府民俗文化博览园,形成以集关中西府地区传统民间工艺加工、制作、销售于一体的“三园八区四街一牌楼”的格局。项目建成后,将集中综合展示关中西府地区民俗、民风和民居文化,预计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收入3800万元。展示苏轼文化,重葺东湖。围绕“苏轼文化展示地”的思路,重点新建东湖南广场、雁南亭,迁建春秋阁。其中东湖南广场计划征地150亩,建设气势宏伟的南大门、东坡文化主题广场,集凤翔民间工艺品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民俗博览园和内设东坡文化主体酒店、东坡肉坊、东坡诗词馆及东坡茶吧等的东坡文化产业园。同时,组织召开全国性苏轼学术研讨会,精编《苏轼在凤翔资料汇编》、《苏轼研究文论选集》,提升东湖知名度,推进东湖向AAAA级景区迈进。弘扬佛教文化,打造灵山。紧扣弘扬佛教文化主题,投资上亿元,进一步健全完善灵山基础设施,重点建设观光台、灵山大佛、印象西府、问天阁等,着力打造西北最大的佛教圣山──佛国灵山和陕西最知名的文化庙会──灵山庙会,形成与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有中看无”的互补性旅游景区,推动灵山发展,加速文化旅游产业换档升级,奋力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迈进。在旅游产业强势带动下,凤翔将以更加文明开放的胸怀、更加稳重矫健的步伐大步向前,一个经济充满活力、百姓富裕安康、环境整洁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活力新区、魅力凤翔正在向您阔步走来。

年年岁岁办节会,岁岁年年情更浓。九州文化论坛让我们今天相聚在了“汉家之源、天府之心”的梁州。古汉台记录着刘邦卧薪尝胆,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拜将台诉说着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雄姿英发;石门栈道凿刻着汉台人百折不挠、愈挫弥坚的坚毅聪慧。古代的梁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今天的梁州日新月异、璀璨夺目,明天的梁州必将乘风破浪,誉满华夏。我们衷心的祝愿梁州在“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征程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再创新辉煌。

借此机会,我们真诚欢迎九州有识之士前来昔日古雍州,今日新凤翔考察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创繁荣!我们将捧出最美最纯的西凤酒恭请大家,款待大家。朋友们,让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同舟共济为弘扬九州文化、促进九州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